在南宁 感受现代“戏班”的慢时光

0 1952
非物质文明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、文明多样性的鲜活样本。广西有着深沉的文明积淀和浓郁的民族风情,也是全国非物质文明遗产最为丰厚的地区之一。
从前,非遗被认为是陈旧、刻板的代名词,随着非遗维护工作的深化推动,传统文明得到丰厚的解读,维护与传承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,让我们一同探寻和品读散落在八桂大地的非遗项目,看陈旧非遗怎么优雅地融入当代生活。
每到周六,81岁的黄焕采都要乘坐一个小时的公车,从凤岭的家来到坐落解放路的新会书院,与老朋友们共赴一场重要的约会。
10月26日上午9时,逢周末扮演的“邕州神韵”地方戏剧周周演行将开台。当天扮演的剧目包含折子戏《神女会襄王》、粤曲独唱《紫钗记之拾钗结缘》、粤曲对唱《梦会太湖》等5首经典粤剧曲目。
跨进古色古香的新会书院,如同穿越到了百年前的邕州戏院,品茶、听戏、会友,似乎时间也跟着慢了下来。
黄焕采在前排找好方位,满心期待。“我曾经住在水街一带,小时候就是看粤剧和邕剧长大的。”遐想旧日韶光,黄焕采不由嘴角微翘,显露浅浅的浅笑。
那时,新会书院和粤东会馆时常邀请戏班扮演。柔美的粤剧细致悠扬,刚健的邕剧明朗淳朴,它们陪伴黄焕采走过幼年,步入青年,即使青丝变青丝,了解的唱腔仍然在他的记忆里流连。
9时15分,主持人、粤剧老演员麦义开走上舞台,淳厚的嗓音亮出亲切的南宁文言:“邕州神韵,现在开锣!”
台下,黄焕采和一众忠实票友听得着迷,手指在椅子扶手上随着粤剧曲调敲打节奏,沉浸于慢慢吟唱的悲欢离合之中。听到尽兴之时,票友们还会自动走到台前,为演员们献花篮、送利市,以示欣赏。
前来听戏的观众既有年迈的老票友,也有第一次走进新会书院的年轻人。
坐在后排的王涵芊举起手机,认真地录下扮演片段。虽然她对戏剧一知半解,甚至听不懂粤语,但并不妨碍她被曲谐和旋律,以及这里的听戏氛围所吸引。
本年18岁的王涵芊是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新生,她与别的7名同学组成协作小组,计划在一个月内完结教师安置的视频作业,作业主题为“爱国”。怎么体现“爱国”?王涵芊和小组成员决议以传统文明为切
入点,通过讲述传统文明的昨天与今日,展示我国传统文明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意义。而新会书院不只每周都有戏剧扮演,更对错遗剧目邕剧的展示中心,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让这些年轻人颇为猎奇。王涵芊和小组成员分工协作,从不同侧面记录新会书院里的瞬间。看着他们专注的容貌,不由令人感到期待,透过年轻人的视角和镜头,新会书院里常演不衰的现代“戏班”会呈现出怎样的颜色?他们对非遗的传承与维护有何新见解?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加入我们,

发现科技可以让生活更美好...

立即注册

如果您已拥有本站账户,则可

精华导读

推荐阅读

资讯排行

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 

Powered by 南宁桑拿 X3.2

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